11月7日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边丽蘅教授
博士研究生王振
硕士研究生张宇哲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在《Nature》发表题为
“A broadband hyperspectral image sensor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的论文
论文通讯作者为
张军院士和边丽蘅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这是北理工研究生
近3个月来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
第3篇
《Nature》、《Science》论文
团队自主研制了高光谱智能成像器件,将光能利用率由典型的不足25%跨越提升至74.8%。该器件仅重数十克,工作波段覆盖了可见光和近红外超宽波段(400-1700nm),具有国际领先的空-时-谱分辨率(1024×1024@124fps,96通道),在国家新一代遥感重大工程、雪亮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未来新质装备等重大领域取得应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成果开辟了片上光学研究新领域,为下一代智能传感器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推动了电子信息、计算机、集成电路、材料、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助力我国智能装备领域变轨超越和自立自强。
图1 片上光谱宽带感知架构及其工作原理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基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通过AI赋能课程与教学、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牵引作用、设立“优博育苗基金”、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加大对优秀成果的宣传与奖励等一系列举措,激励学生潜心科研,恒心攻坚。近年来,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持续提升,累计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49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学术视野、卓越创新能力的基础领域创新人才,为实现2035强国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介绍
张军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航空通信导航、智能无人系统、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复杂环境科学探测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主持研制了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和首套民航机载飞行校验平台,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空事卫星”(AeroSAT)概念并推动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牵头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体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边丽蘅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片上光学研究,出版“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专著《计算成像与感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1)、Nature Communications(4)、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2)、eLight(1)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序1/6)、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序2/6),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挑战杯首都赛特等奖。担任《Optics Letters》专题主编,《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客座主编,《光学学报(网络版)》编委。
王振
北京理工大学2021级博士生
北京理工大学2021级博士生,导师为边丽蘅教授,研究方向为片上多维计算成像。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首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特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
张宇哲
北京理工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北京理工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张军院士,研究方向为片上光谱成像。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CVPR等期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首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