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tyc7111cc(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太阳成tyc7111cc- 研院新闻

勇攀基础研究高峰的闪耀“光伏人” ——北理工在读博士生牛秀秀

初心——源于解决实际问题

牛秀秀于2013年来北京开始求学生涯,在一次学术讲座中她了解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带来的能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发展,这个报告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研究开发清洁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在她心灵深处埋下了种子。

这颗种子真正发芽是在2017年,牛秀秀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时候,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刚从美国加州大学回来的陈棋教授,开始了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面对一个新的方向,为了能更快更深入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她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撰写了综述报告——《太阳能电池的明天》,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上,由此开启了她太阳能电池之旅。为了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她成了实验室的“常驻人口”,也让她体会到做科研不仅仅是单纯的脑力活动,更需要有付诸行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微信图片_20230327115721.jpg



求索——在基础研究道路上砥砺前行

随着牛秀秀对自己研究领域的逐步了解,以及导师陈棋教授的循循善诱指导,她对科研兴趣愈加浓厚。在进行了文献调研、掌握了实验设计能力后,陈棋教授鼓励牛秀秀独立承担课题,在导师引导下她根据smart原则为自己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科研目标,这为她后期科研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独立承担课题并开展关键问题研究激发了她的科研活力,也坚定了她选择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初衷。硕士二年级的她毅然决然选择硕博连读,继续在陈棋老师团队进行研究,让自己有更长时间深入开展研究,并为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2.png


突破
——Science主刊论文两年连发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推广成为未来能源环境问题改善的有效途径。然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距离真正的走向市场化大规模生产仍然面临许多“卡脖子问题”。其中最为棘手的是钙钛矿薄膜在退火过程对环境依赖性高,这严重影响了器件的可重复制备。针对这一问题,牛秀秀及合作者开发了一种钙钛矿薄膜退火工艺——液相介质退火,该工艺为高质量、组分空间均一的钙钛矿薄膜全天候可重复制备开辟了新途径。每次在课题遇到瓶颈时,都离不开陈棋老师和团队的帮助,在导师和团队不同思维的碰撞下产生了最佳解决方案。2021年7月30日,研究工作以题为《Liquid medium annealing for fabricating dur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improved reproducibility》的成果发表在《Science》主刊上。随后,牛秀秀又将液态介质退火工艺推广应用在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效缩小了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晶速率差异,提升了钙钛矿薄膜均匀性以及相应器件的光电性能,该研究工作2022年11月18日以题为《Initializing Film Homogeneity to Retard Phase Segregation for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发表在《Science》主刊上。



图片3.png


结语——争做发光发热的“光伏人”

牛秀秀一直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她的态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她的信念!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长时间积累,不仅要脚踏实际,也要在不断求索的路上“仰望星空”。

目前,牛秀秀将研究方向转向大面积钙钛矿模组制备工艺的研究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太阳能高效率转化不再是奢望,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而这,需要她和千千万万“光伏人”共同努力。她也坚信自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光伏研究当中,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在能源环境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附:牛秀秀简介

牛秀秀,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2,在Nature communication(IF=12.121),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46),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1.301)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20分),总引用次数超过2300次,h-index超过16,并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理工优秀博士论文育苗基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优秀学术报告奖、研究生特等学业奖学金等,连续两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并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