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至26日,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2年年会暨第二十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会议公布了202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计划”入选名单,由我校管理与经济学院王兆华教授指导的博士毕业生杨远韬的博士学位论文《供需二元视角下我国碳排放结构特征及减排策略研究》成功入选。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计划”旨在奖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方法、技术或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最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杨远韬于2020年9月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受CSC资助前往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科研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高水平期刊,毕业当年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作用,实施优秀导师指导优秀博士生的“驼峰领航”计划,设立优博育苗基金、配备优质资源、举办高端学术交流研讨会、树立宣传先进榜样、加大优秀成果奖励力度等一系列举措,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2022年,我校研究生获学会优秀学位论文35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
附:杨远韬博士的几点体会
1. 导师是科研和生活的领路人
优秀成果的产出离不开导师的细心指导。王兆华教授治学严谨、处事谦逊、学识渊博,令人十分敬仰和钦佩。在科研上,王老师身体力行,教会学生“行胜于言”,对学生严格要求并给予充分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上王老师和蔼可亲,给予学生极大关怀和包容,并教大家为人处世治学的道理,令大家受益匪浅。
2. 国际交流经历拓宽学术视野
一年的留学经历收获非常大。不仅领略到了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团队治学态度与风格,还大幅提升了英语交流能力。
3. 以“啃骨头”精神攻克科研难题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取得优秀成果的,而是需要具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利用好每次学习的机会,多与同行交流。在科研过程中,其他同学走在前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难免会让自己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将这份焦虑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4. 多读多看提升写作水平
研究过程要多读多看,做到“苦读经典、细读精品、泛读新品、少读赝品”,多从好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与方法;投稿前要尤其注重稿件的细节,提升编辑和审稿人对稿件的好感度;退修阶段要充分尊重审稿专家意见,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